第一章:平凡中的渴望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一个名叫清平村的小村落,它仿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深陷贫困的泥沼难以自拔。村子四周环山,仅有一条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的小路与外界相连。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然而,靠天吃饭的日子充满了不确定性,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辛。
刘冬梅,一位土生土长的清平村妇女,便是这众多为生活奔波的村民之一。她身形瘦弱,岁月在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记录着她多年来辛勤劳作的点点滴滴。每天,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天空,刘冬梅就已经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她先是为家人准备简单的早餐,随后便扛起锄头,匆匆走向那片承载着全家希望的玉米地。
在清平村,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面积种植。然而,近年来,村里的玉米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刘冬梅望着自家那片玉米地,心中满是忧虑。只见玉米植株稀稀拉拉,矮小枯黄,叶片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虫洞,许多玉米棒不仅短小干瘪,而且籽粒稀疏,甚至还有不少空壳。这样的收成,让刘冬梅一家的生活愈发艰难,也让她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愈发强烈。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刘冬梅望着眼前的玉米地,无奈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年年辛苦劳作,可这玉米就是不争气,到底该怎么办呢
晚上,刘冬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白天玉米地的景象不断在她脑海中浮现,她的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既然现在的玉米品种收成不好,那能不能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产量呢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便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再也挥之不去。
第二天一大早,刘冬梅便来到了村里的老支书李大爷家。李大爷在村里德高望重,见识也广,刘冬梅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建议。
李大爷,我有个想法,
刘冬梅有些忐忑地说道,您说咱们能不能想办法改良一下玉米品种,说不定这样就能提高收成了。
李大爷听后,微微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冬梅啊,你的想法是好的,可这改良品种谈何容易啊!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咱们这些土老百姓,哪懂这些啊!而且,这万一搞砸了,那损失可就大了,大家可都赔不起啊!
尽管李大爷的话给刘冬梅泼了一盆冷水,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困难,我都要试一试,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大家一直穷下去。
第二章:梦想的萌芽
一天,刘冬梅像往常一样,到镇上的集市去卖自家种的玉米。集市上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刘冬梅的玉米摊前却冷冷清清,少有人问津。看着周围摊位上的农产品被顾客们挑选购买,刘冬梅心中满是无奈和焦急。
就在刘冬梅满心惆怅之时,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前突然传来一阵热烈的讨论声,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人们正围着一个中年男子,听他讲述着关于农业种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刘冬梅凑近一听,正好听到男子提到了
杂交育种
这个词。
杂交育种这是什么
刘冬梅心中充满了疑惑,但她的好奇心也被瞬间点燃。她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男子的讲解。
杂交育种啊,就是把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让它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从而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新品种。
中年男子绘声绘色地说道,现在好多地方都在搞这个,听说效果可好了,玉米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呢!
听到这里,刘冬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这不正是她一直苦苦寻找的解决玉米产量问题的方法吗她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那粒渴望改变的种子开始迅速发芽。
回到家后,刘冬梅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集市上听到的关于杂交育种的内容。她越想越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于是决定立刻行动起来,深入了解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
然而,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刘冬梅来说,获取专业的农业知识谈何容易。清平村地处偏远,村里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络,唯一能找到书籍的地方就是镇上的一家小书店。刘冬梅毫不犹豫地步行了十几里山路,来到镇上的书店。
在书店里,刘冬梅在书架间来回穿梭,仔细寻找着与杂交育种有关的书籍。她的手指轻轻划过一本本封面,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终于,她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入门》。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拿起书,翻开目录,看到里面详细介绍了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心中一阵激动。
老板,这本书多少钱
刘冬梅拿着书,走到柜台前,有些紧张地问道。